每个企业都有自己所需要的一套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去支撑企业发展,比如效率型、响应型、精益型等,关键点在于如何灵活的构建自身所适合的模型结构,完成体系搭建并指导落地实践。搭建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包括诊断分析、蓝图设计、策略设计和实施路径几个模块。我们以一个蓝图设计的模型框架为例进行说明。
图:蓝图设计参考框架
通过对供应链物流战略方向的制定,明确其目标,提升公司在运营与供应链上的竞争力,同时将收益反馈到资金收益回报和固定资产回报的财务指标上,体现其战略价值。
关键指标:资金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
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密不可分,供应链计划的规则对执行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受到客户与供应商的多方面制约,从总体来看,供应链的均衡性程度决定了供应链中物流批量与批次的大小以及库存容量大小。在供应链计划层面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充分考虑采购、制造、库存以及物流中的仓储、运输和仓库建设投入等多方面的要素,避免出现局部最优而导致总体上不是最优的状态,同时以缩短生产交付周期为效率目标。
关键指标:计划准确率、计划波动率
(1) 供应商“快速”响应
供应商“快速”响应是在供应商原料备货到车辆入厂环节中提高供应商的供应频次。在与供应商协同的基础上,构建供应商的分类机制和各个分类下响应机制。
关键指标:供应商送货及时率
(2) 库存“快速”周转
库存“快速”周转是缩短从原料入库到原料出库的时间周期,对部分物料建立合理的安全库存和订货批量,有效地在保证交付的前提下结构化的调整(降低)物料库存。
关键指标:库存持有成本
(1) 厂内物流“快速”流动
厂内物流“快速”流动是物流承运商车辆在出入厂区以及原料仓流程与功能区布局所形成的物流流畅性。通过对内部物流的布局与流程优化减少物料搬运的距离和缓冲等待的时间,形成快速流动的状态。
关键指标:仓储设施利用率
(2) 厂内物流“快速”作业
厂内物流“快速”作业是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各流程中通过提升人员的作业能力,特别是在原料分拣与备货环节,以达到缩短工单备货与配送上料时间的目的,进而确保交付与现场管理能力。
关键指标:仓储人效
(1) 信息化支持
提升供应链物流信息技术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提升信息交互能力,二是底层数据字段维护,三是从物流策略到IT功能配置,四是数据报表分析能力。
(2) 自动/智能化设备支持
通过对仓储作业的标准化后,在各个流程中逐步引入智能化的存储设备、拣选辅助设备以及搬运设备等,以提升仓储流程中的作业能力。
(3) 人员组织保障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生产仓储部以及供应链采购和计划部门的协同作业,同时作业机制在迭代更新,需要完整的项目人员组织、管理机制与业务培训作为保障。
(4) 风险管控保障
供应链物流在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增加了相应的供应链风险,为了确保交付和风险可控,需要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确保库存的可得性;二是供应链中生产、仓储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三是存在一定供应链风险时及时预警控制风险;四是出现危机时各模块负责人员能快速沟通解决危机。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790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773 阅读物流行业如何破“内卷”?
1573 阅读电商件单票 36元,中国快递企业扎堆到中东搞钱
1416 阅读全球海运市场动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322 阅读品牌全新升级,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开启新征程
1235 阅读5000吨!创单日历史新高!
985 阅读打破成本困局:重塑企业运输采购新范式
1020 阅读顺丰控股:2024年12月营收264亿元 速运物流板块业务量同比增近20%
1011 阅读数智物流协同赋能,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建设项目降本增效
98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