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效率取决于其中某个环节的地位
每个企业都处在一条价值链或产业链中,在与上、下游伙伴们的合作中,我们常常提起“门当户对”。这个极富中国古人睿智的真理,向我们诠释着合作关系:以价值利益为衡量基础,以非货币因素为辅,保持合作的和谐美。
让我们结合“供应商感知模型”进一步理解。“采购价值”是指采购方采购额占供应商销售总额的百分比,大于15%为高,5%到15%为中高,0.8%到5%为低,低于0.8%为可忽略。“吸引力水平”是指采购方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吸引力是指那些非货币因素,包括战略一致性、往来方便性、财务稳定性、间接利益的获得性以及未来业务发展的可能性等等。
在现实的商业环境里,店大欺客、客大欺商,是事实存在的。所以,价值链上的每家企业都需要通过不停地变革,持续保持对价值链上、下游的影响力。而供应链的变革,往往是由链条上强势的一方推动的。集成、协同,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地位。与地位相匹配的,是资源,是主动权,是控制权。
以智能手机产业链为例,对大多数中、小型手机厂商而言,CPU、镜头等关键器件供应商,占据手机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供应商的支持力度、资源倾斜、价格波动、品质异常,都会引发供应链的波动。上游的波动,可能会给整机厂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高通对小米手机的授权评估,致使小米1的导入长达半年以上。供应链上强势的一方,对下游合作伙伴施加种种压力,而下游企业也要通过由低到高的采购价值以保持对上游的高吸引力。
在下游市场端,名目繁杂的渠道费用,也是制造厂商的梦魇。手机厂商一边享受运营商渠道补贴政策带来的巨大规模销量红利,一边不得不忍受运营商、强势渠道商的低价、账期、费用要求。正如某宝上的很多卖家不赚钱,并不是因为他们卖不掉货,而是被电商生态圈种种阳光或灰色的费用“打劫”了本就微薄的利润。小米直销一出,众多厂商纷纷效仿,压缩中间环节,以图降低销售费用。
身处链条中游的整机厂商,这种“夹心饼干”的滋味并不好受。上有“店大欺客”的供应商看量给支持,下有“客大歁商”的渠道商快速响应和巧立名目的费用要求,与他们谈战略协同,难度不小。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更是一个看实力的时代。
宏观上,价值链、供应链无时不刻地发生着对资源控制权的争斗,利益至上是动因。微观上,一个企业内部,职能分工,亦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我们可以检视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业务主导型、财务主导型、还是供应链主导型。所有的企业老板都希望是公司总体利益至上,然而在执行运营的过程中有着千差万别。某项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某种职能在公司的地位。当然,某一职能不可能永远占据主导地位,也会随着某个阶段公司战略导向的调整而变化,具有动态特征。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链的增值,然而,内、外、上、下复杂的竞合关系,此消彼长的博弈,加剧了系统无效率,往往让“系统成本最优”成为一句空话。
打铁还得自身硬,葵花宝典也是一步一步练成的。小米1手机的成功,使得高通刮目相看,小米2便成为高通骁龙PA8064芯片的全球首发机型,丑媳妇终于熬成婆。在这个充斥着弱肉强食商业逻辑的环境里,只有自己身价的不断提升,持续保持非货币的影响力,成为供应链的“链主”,才能谈效率。
供应链关键是透明,消灭不确定因素
价值链的特征是分工协作。层级越多,管理难度越大,所以我们都在提倡扁平化。怡亚通等供应链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更聚焦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和职能,让企业由传统的“一对多”、“小而全”,变成“一对一”、“专而精”。
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透明,各环节都应致力于解决供应链的可视性,以降低不确定性。但实际上,大到价值链生态,小到企业内部,相互的博弈,使各环节间产生了众多无形的墙和无人承担的责任。
控制权的争夺无处不在,供应链的波动亦不停歇。外部供应商看量给价、看客户质量给资源支持,制造型企业内部也是混乱一团。销售责怪供应链供货不及时、质量问题多,供应链投诉销售预测偏差大、时间紧,结果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当各环节的壁垒和不确定性产生时,系统就会出现无效率。这是大多数低效率企业供应链的基本特征。
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不透明,大家都擅长干“隔墙扔砖头”的事。趋利避害是本能,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保证本环节利益和空间最大化,便为自己预留了足够的缓冲余地。当需求发生变化时,某个环节的细微波动,可能导致整条供应链的剧烈震荡,当传递到最上游,已不清楚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了。这就是“牛鞭效应”。
i2技术公司认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关键在于增加可视性。在供应链管理思维的框架下,应以信息透明和迅速传递为基础,推倒环节之间的壁垒,控制波动,消灭不确定性的生成来源。IT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通过对数据分类清洗,可以探寻庞杂数据之下的真实趋势和线索。对数据影响较大的事件,例如促销、降价、大客户、突发需求等等,做为例外因素管理。通过数据的“例外”和“清洗”,就不难透过现象看本质。
企业做为产业链中的一个分工环节,内部的管理导向(例如企业文化)和管理手段(例如KPI、OKR)需要密切配合,以确保企业各个职能环节向“交出成果”的正确方向稳步迈近。
(注:OKR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当“狗咬狗”事件发生时,企业管理者第一时间应反思授权、职责、边界,而不应急于裁决。如同供应链IT系统规划时,系统架构搭得好不好,将决定供应链可视性、运作的效率。如若每次都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去补漏,管理者将成为企业的“首席救火队长”,每位员工都会成为“应急救火队员”。
经营活动本身具有动态性质,管理手段并无对错之分,衡量其有效性的标准只有时间。
所谓系统成本最优,就是在成本和客户满意度之间的平衡
客户满意度是由品质和管理成本累加起来的,并非越高越好。所谓系统成本最优,就是在成本与满意度之间的平衡。
当满世界都是NOKIA直板按键手机时,只有一块触摸屏的iPhone横空出世。当HTC用机海战略把自己也带入红海时,iPhone一次只推一款机型。伟大的公司不是什么领域都是第一名,但它一定有一个伟大的支点。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同样意味着机会。商业界无时不刻在做“取”和“舍”的平衡。
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市场竞争加剧,销量下滑,毛利下降,作为需求来源的客户端(对制造商而言,客户端包含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需要承担起真实传递需求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客户是制造商的上帝,面对复杂多变的需求,需求波动的压力需要制造商自己化解。制造商承担着将短期的需求,转化为向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中长期需求的责任和压力。高质量的零售商能够给到整机厂商的需求预测仅有2周,而整机厂商却承担着关键材料供应商12周以上交期压力。
在制造厂商内部,怎样把短期的需求计划,转换为更长周期的风险决策?这考验着制造厂商产品设计标准化、中远期需求管理、采购周期与库存控制、以及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协同能力。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内外步调统一的联动,各环节的默契配合,显得至关重要,有时需要部分环节做出让步和牺牲。
面对供应链上众多棘手的问题,专业咨询机构会以“系统收益最大化”做为最高优先级的目标。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是举措之一。尽管在中国VMI普遍演变、走样为“寄售”,层层挤压上游的行为被供应商广为诟病,但价值链中核心公司主导的供应链变革,或多或少会给链条上的参与者带来一定的收益。在笔者所经历的供应链优化项目中,咨询公司开出的药方就是:短期内要求部分环节增压,以降低系统无效率;换言之,就是降低部分环节的满意度,来提升系统收益。
商业模式需要取舍,供应链也要平衡。系统成本最优,必须保障链条效率最高,系统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其中部分环节的“自嗨”,适时也要“弃车保帅,丢卒保车”。
供应链管理是平衡的艺术
互联网+、工业4.0、创客炙手可热,业界纷纷触“网”,都在寻找机会,争做“风口上的猪”。传统制造型企业从“看不见”、到“看不懂、看不起”,最终“来不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储备似乎逐渐跟不上趋势的变化。从宏观产业环境来看,传统制造业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尤其是没有核心竞争力、低附加值的企业。
一方面,智能硬件产业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软件、网络、解决方案服务商参与跨界竞争。做软件的做手机,做内容的做电视。乐视手机甫一亮相,就直接公布BOM成本,20万台乐视超级手机3分46秒售罄。海康威视借助长期在安防领域解决方案的沉淀,发现C端商机,顺势推出萤石云智能家庭设备:互联网摄像机、传感器、运动相机等,直戳用户“安全”需求痛点,在天猫、京东持续热销。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厂商除了继续实施效率优先、产品优先、技术优先的基本手段,在这一轮互联网的浪潮中,逐步观察、跟上趋势、谋划转型。美的和阿里联姻,推出智能云家电,相互借力,拓展市场。众多电视机厂商牵手版权、视频牌照公司,曲线填补内容、服务缺失的短板。然而,传统制造型企业难以割舍的硬件情结,动辄就是价格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软硬结合基因的缺乏,似乎显得后程乏力。亡羊补牢,补,总比不补好。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里,华为发出了最务实的声音:“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努力向李小文学习。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开放,开放,再开放。”致敬李小文,是华为的姿态,也给现实商业环境里的浮躁气氛,以醍醐灌顶的警醒。
产业界正在积极反思商业模式设计,“互联网+”、“粉丝经济”,并非商业模式全新设计,只不过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更深一点,对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满意度前进了一小步。
供应链从业者,在洞悉产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接触、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的判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让价值链增值,是实打实的实践,绝非跟风吹捧,打打花拳绣腿。
系统性问题大多源自战略规划,平衡是模糊状态下的无奈之举。围绕“质量、效率、成本”三个要素的平衡,是供应链运营者的核心任务。质量,需要在满意度与成本之间的衡量。效率考验运营水平,库存控制怎样,响应是否顺畅,在指标和管理之间需要平衡。成本是永衡的主题,是保持竞争力的基础。三者的完美平衡,正是供应链从业者的奋斗目标。
供应链管理,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供应链从业者除了具备供应链管理的技能、常识外,沟通、管理、经营,都是努力的方向。
春节也送货?!超20家物流企业春节服务安排出炉!
1819 阅读顺丰133亿件、中通340亿件、圆通266亿件、韵达238亿件、邮政180亿件……全年快递业绩出炉!
1705 阅读2025开年跨境商家利润就被吞掉一大笔,海运费暴涨后又大跌为哪般?
1378 阅读中国物流集团2025发展战略发布
1312 阅读解码DHL全球化密码:物流企业出海启示录
1063 阅读年营收49.6亿元的海康机器人IPO有新动静,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
1033 阅读AI 赋能供应链,从价值创造到未来引领
1037 阅读工业工程界的“诺贝尔奖”揭晓,顺丰为2025年唯一中国代表
935 阅读上线首日,京东快递凌晨即送达手机国补第一单!已支持全国所有上线省市!
925 阅读今日启动!手机首入“国补”,邮政EMS全链路物流保障
87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