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供应链要么是订单驱动(拉),要么是预测驱动(推)。其实不管是订单驱动还是预测驱动,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最终都是预测驱动,因为一个人的订单注定是另一个人的预测。比如小姑娘在网上买衣服,她得给商家下订单,是基于她预测未来会穿这衣服。不过到她的衣橱里看看,有多少件衣服买来后就再也没碰过?很简单,小姑娘的预测失败了呗。
我们之所以关注需求预测,就是因为预测是供应链的原始驱动力。
预测和订单也不是说没有区别,其实是围绕预测风险博弈,最终由哪一方来承担预测风险。博弈的结果是,在公司之间,预测风险由弱势一方来承担;在公司内部,则是由最能承担预测风险的强势职能承担,表现在一线销售或用户提需求(老总做预测是表现形式之一)。
对于弱势一方承担预测风险,相信大家深有体会:当你是个大客户时,你的胳膊粗,给供应商一个预测,供应商就开始备料、备产能,预测失败的话,往往是供应商买单;当你是个小客户时,就不得不给供应商下订单,预测失败的话,你的仓库里多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但问题是,这种力量博弈下,弱势一方被迫承担预测风险,但往往因为能力更差,没法把预测做得更好,最后造成积压或短缺,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强势的一方。
比如在有些行业,作为链主企业的品牌商习惯性地向渠道压货,迫使渠道商、门店提前几周、几个月下订单。渠道、门店不可能提前那么久拿到消费者的订单,就只能做预测;但因为预测颗粒度非常小[1],渠道、门店的预测准确度也就更低,造成渠道库存积压,占用了渠道自己有限的资金,同时也造成库存的呆滞,反过来影响到链主企业的品牌——当你发现你刚才吃了一块五个月前的点心,你首先问候的是谁的至亲?当然是品牌商的:你买这东西,就是冲着他们的品牌去的,你当然会把这帐算在他们的头上。
服装行业的订货会也是类似的例子。
几年前的夏天,骄阳如火,据说是当地历史上最热的一天,我到浙江拜访一个女装品牌商,发现他们在忙着开订货会。订什么时候的货?冬天的。什么人来订货?几百个经销商、加盟店。那都是些小公司,有的甚至是夫妻老婆店,何德何能预测到天气最冷的那一天,女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款式、颜色?那就只能拍脑袋,预测准确度可想而知,结果是积压与短缺并存:就如网上有人形容的,服装行业三年不生产,库存也卖不完;但女孩子们早晨起来,发愁的第一件事还是今天穿什么衣服。
品牌商已经拿到钱了,这些问题看似跟他们无关?其实不是:老库存清不掉,经销商、门店资金短缺,就没钱买下季的新品,品牌商的后续业务受影响;库存也不能一直压着啊,压到一定地步,渠道、门店就开始“跳楼”大甩卖;而一旦频繁地跟打折联系在一起,品牌商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形象也就给毁了。
那该怎么办?在品牌商处做预测,预测全国、全球的需求,预测的颗粒度大,预测的准确度更高;品牌商一般规模更大,专业度更高,有专门的人员了解市场动向、消费者嗜好、竞品信息,可以把预测做得更准。品牌商做好整体预测,把好总量,生产出合适数量的产品;经销商、加盟店要多少,提多少就行了——他们要做预测的话,也是预测未来的一周两周的提货计划,即便预测错了,影响也有限,纠正也容易;更简单的做法是设好订货点,卖掉几个,补几个就是,甚至不需要做预测[2]。
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渠道压货和订货会错综复杂,有着深刻的原因,比如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产品的供应链长,库存风险高;对渠道、加盟商缺乏有效控制,不抢占渠道的仓库、生米做成熟饭的话,又怕输给竞争对手[3]。但这些都制造了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在颗粒度小的地方做预测。要知道,在错误的地方,由错误的人做预测,是预测准确度不高的两大根本原因,我们在后文还会详细探讨。
讲完了公司间的博弈,我们接着讲公司内部的。
在公司内部,如何预测的问题没有解决,需求预测准确度不高,短缺和过剩的风险就高;风险太大,谁都不愿做预测,博弈的结果就是最能承担预测风险,谁就做预测。就这样,一线销售、内部用户、老总就成了需求预测者。但内部用户和一线销售做预测,除非是客户定制化程度高的长尾产品,几十、几百个人每人预测整体需求的几十、几百分之一,就又面临预测颗粒度太小、预测准确度太低的问题。
那为什么不在更大的颗粒度,比如公司层面做预测?
刚开始,企业一般是这么做的,但随着业务的成长,情况越来越复杂,跨职能博弈也越来越严重,销售和内部用户对预测失败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而且动不动就以没有合适的库存(预测不准)作为没有完成业绩指标的理由,给总部和供应链很大的压力;以老总为代表的总部力量就让一线销售“提需求”,理由也很“冠冕堂皇”,因为一线人员最接近市场、客户需求;一线销售做预测,提需求,每个人的颗粒度都挺小,预测准确度当然更低,但因为他们现在是自己做饭自己吃,不好吃也不会到老总那里去告自己。
这不,老总的耳根是清净了很多,销售的责任机制也更“明确”了,但预测准确度低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最终还是得供应链以更多的库存、更高的运营成本来解决。
这后面也有风险承担“能力”问题:一线销售的预测做砸了,她可以推到客户和市场竞争的头上,市场永远在变,客户的需求也是,而谁又能把客户和市场竞争怎么样呢。就这样,一线销售处于“最佳”的位置来承担预测风险,一线销售提需求也就成了普遍现象。
我们之所以谈这些,是想表述一个基本概念:预测怎么做的问题没解决,需求预测准确度低,预测风险就大,大家都不愿意承担风险,需求预测就成了企业与企业、职能与职能之间博弈的一大焦点;而博弈的结果呢,一方面让错误的人在做预测,一方面也助长了信息不对称,都无助于预测准确度的改善,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谈及。
京东物流日本新开自营仓,还要将一盘货推向全球!
1601 阅读快递复盘:哪些网点能赚到钱?巨头们的新动向是什么?
1471 阅读抖音即时零售关于招募合作仓网服务商的公告
1407 阅读解读ASCM 2025年供应链十大趋势:技术创新与地缘政治博弈
1298 阅读系统工程视角下的全球供应链韧性构建
1199 阅读解密极兔云仓:国内快速开拓、仓内履约100%
1126 阅读这件事,顺丰暖心坚持了十年
1110 阅读顺丰无人机配送中国电信号卡实现全国首飞
1086 阅读中国邮政1亿元成立无人机公司
1036 阅读物流巨头分拆大动作:零担业务将上市,估值超2000亿元
95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