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多家车厂陆续宣布停产:蔚来、特斯拉、华为等。受疫情影响,自3月份以来,蔚来汽车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对物流进行了暂时管控;特斯拉上海工厂、上海大众也都相应表示供应链无法接续。其中,长三角作为全国汽车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和全国汽车产业链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两年产量也在不断下滑。对比而言,产业链多环节布局、自产自销的比亚迪,似乎受到疫情冲击较小。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研究院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图1 长三角汽车产量情况
首先是疫情对我国汽车供应链的冲击。自2020年疫情在我国爆发,中国国内的供应链便受到不小影响,如,北京奔驰在每天承受4亿元的损失下,请求批准供应商复工。
经过疫情防控后,中国工厂全面开工,恢复了供应链的传递。
随后,疫情在全球扩展,继而影响海外供应链,不少订单从越南、欧洲等地回流中国。但海外工厂的减产、暂停,又伴随进口影响到了我国。比如越南的线束工厂、马来西亚的芯片等。
而刚刚今年3-4月,疫情正好在吉林、上海,以及波及周边的宁波、安徽等,上述地市也恰是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因而,也再次冲击了我国汽车生产,包括特斯拉上海工厂,也按下了暂停键。
表1 特斯拉产业链
疫情的冲击,总是短暂的。但在没有特效药之前,“疫情冲击”本身,也似乎会成为一种常态。
其次,是供需的不平衡。典型的便是芯片。通常情况下,手机是芯片的主要需求方,而汽车则是功率等芯片的稳定需求方。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改变了这个状况。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电子化程度提升,加大了对芯片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销量的快速爆发,也导致芯片产能不够。加之产能扩张较慢,所以呈现出了供需的不平衡。这种情况,本可通过新产线的陆续投产,进行改善。但处于疫情的大背景下,多数企业选择稳健发展,缩紧扩张。
国际政治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芯片领域的中美摩擦,俄乌冲突带来的国际动荡等;在实体经济上,都对我国产生不小冲击。
最后,则是新能源车的发展。这更多的是一个机遇,通过电动化、智能化,带来新的产业链需求,传统零部件体系也会面临重构。
在燃油车时代,整车、生产规模是关注重点,对研发和零部件投入不足,留下技术空心化痼疾。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巨变,产业链加速重组,我国对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安全注入更多目光,我国汽车产业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
回顾2021年,面对供应链危机,有两类车企的表现较好:下级生产商、销售商、紧密供应商遍布全球的传统巨无霸,和垂直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新能源车企。前者可以通过绝对的话语权使上下游企业替自己承担供应链压力,后者凭借全产业链的制造能力自给自足,如丰田和比亚迪。
丰田汽车在2021年蝉联全球销售冠军,依靠的是拥有全球供应链库存:通过强大的话语权,把库存压力进行了转移,要求供应商为其准备2-6个月的库存。此外,丰田还通过股权投资加深与供应商之间的绑定关系,加强自己的供应链地位。
而推行一体化模式的,则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尽量靠自己。尤其是比亚迪,依靠其几乎囊括新能源全产业链自产体系,来保障自身供应。凭借自身动力电池、三电系统,和汽车芯片的自供能力,比亚迪几乎一直维持着同比超过200%的增长速度,成为了全球新能源销量亚军。进入2022年,新能源行业又遭遇锂电上游的供应危机,锂电材料价格暴涨令很多车企不堪重负。比亚迪再次凭借仅次于宁德时代的装机量,保障了自身车型的电池供应,登上了自主品牌销售冠军的宝座。
图2 比亚迪产业链布局
同时,一体化模式也有弊端;越多环节的涉足,也意味着越多的竞争对手;而面对技术变革,一体化也会更加难以同步调整。
当下面临的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困境,企业应该尽快对自身供应链进行梳理,对发现的短板、漏洞等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供应链中的种种风险和冲击。
即使有疫情等不可抗因素,但对供应链核心节点、关键环节及重点零部件采取备份、储备,以及有能力情况下开展自研等,都是化解供应链风险的有效路径。
同时,出于供应链风险与降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汽车企业也可向零部件自研方面延伸。
随着多方面的持续努力和行业发展的步伐,供应链体系也将不断提升抗风险水平,助力汽车行业在产业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699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654 阅读连续5年的“春节主力军”,德邦为何如此稳?
2024 阅读AI改变物流业的游戏规则:从炒作到实践的深度思考
1493 阅读电商件单票 36元,中国快递企业扎堆到中东搞钱
1318 阅读物流行业如何破“内卷”?
1335 阅读全球海运市场动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238 阅读制造业企业,不要逼物流公司降价了!
1187 阅读菜鸟拆分为假消息,继续大力发展全球物流业务
1127 阅读品牌全新升级,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开启新征程
115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