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双碳转型了。有的企业会说,“目前还没什么政策管到我们头上,而且搞双碳转型得先投钱投人投基建,有那功夫,我还不如先谈几个客户来得实在”现在经常能听到诸如此类的观点,尤其是对于数以几百万计、千万计的中小企业而言,即便看到当前很多的央企、外资、大型民营企业都在热热闹闹的搞双碳转型,但还是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当下,企业到底该先赚钱还是先控排减碳?该如何去看待企业双碳转型这件事儿?
很多人都以为那些搞双碳转型的龙头企业他们都是迫于政策压力才搞双碳转型,你说对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细细了解就会知道,这是一场从表到里将持续深化的变革。而且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立存在,必须要依托于某个链条。如果感觉政策离你很远,大企业的变革离你也很远,但甲方的变革却迫使你不得不未雨绸缪。
图一
1.政策驱动。
不同属地和业务往来的企业面临不同的政策管理,这要从国内、国外和国际碳关税等几方面去看。
(1)国内政策的直接影响。
图二、图三分别截图自上海和深圳公布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通知”。可见,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头部企业基本都囊括其中,主要包含央企/国企、外资、民营企业。出现在名单中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的碳排放量要接受国家配额制的管控,国家会给名单中企业分配一定的免费碳排放额度,如果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额度范围,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图二
图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分析碳排放,往往会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区域碳、组织碳、产品碳、活动碳等。碳排放额度指的是企业组织层面的碳排放,又被称为企业碳盘查。例如,一家企业有多个下属子公司,企业组织内所有碳排放累加会得到一个完整的碳排放数据,这就是企业组织层面的碳排放量。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根据运营边界将组织碳分为三层:
范围一:公司自身运营过程中燃烧燃料直接产生的排放。
范围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指的是企业购入的电力、热力和制冷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三:公司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间接排放。包括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的排放。通常来讲,范围三碳排放的比重可能要占到80%以上。以一件冰箱为例,它的供应链全链路包含从最初的矿石开采,到钢铁冶炼,再到各种零部件的生成,众多零部件组装成为一件成品,层层分销及产生的相关服务,消费者购买使用,以及最后的回收。在这个过程中,其能源消耗是不断叠加的,这导致一个企业范围三的排放才是最大头。要想完成组织减碳,必须协同全链路。
图四
(2)国外政策的传导作用。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则可能要受到多重政策约束。比如一个外资企业(站在国内角度看),母公司在欧盟,其本土国对其核算的组织范围是其全球所有组织体系碳排放的总和。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建设的先发性,大都已经完成了碳达峰,已经处在走向碳中和的过程,给到企业的免费配额是更少的。集团企业为了达成目标,会要求全球的下属组织单位都按照其母公司所在本土国的标准来。在中国的分公司就既要遵循中国的规则,又要完成母公司的目标,面对的是多重管控,但是很显然,肯定是要按照欧盟的高标准来的,这就把欧盟企业控排的要求引至国内。
为此,国内的分公司为了完成目标就会去对中国供应商的碳排放设置约束条件。比如有的企业会要求供应商去参加国际上通用的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是代表企业在长期内管理碳排放的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对企业的碳排放绝对值和强度都有明确要求,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惯例。要强调的是,SBTi核查的范围是企业整体的碳排放,而不单是按照承包合同中,乙方承接甲方业务范围的碳排放。当然,也有一些甲方不要求SBTi,只是要求业务承包范围内的碳排放管控。
(3)国际碳关税
如果一个企业是中国本土企业,但在全球有进出口贸易活动,那就还要符合国际上绿色贸易体系的规则,当前主要体现是在碳关税上。这里需要与上文提到的组织碳排放做一个区分,关税我们知道主要是管理国际间进出口货物,所以碳关税核查的维度也是产品碳。
以欧盟出台的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例,这是世界上首个碳关税政策。CBAM 规定,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从欧盟以外的国家进口特定的碳密集型商品(钢铁、水泥、化肥、铝、氢和电力等,航运也将在2024年纳入)的相应进口商将需要出示CBAM 证书(包括货物数量、内含排放量和碳进口税的支付证明)。欧盟进口商需要在每年的5月31日前申报在前一年商品数量和包含碳排放量,同时,进口商交出的CBAM证书数量要与产品中所包含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相对应,如果进口商有第三个国家生产上的合法有效的信息,证明碳价格已经在生产进口商品时支付,那么相应的数额可以从最后账单中减去。
说白了,其实就是欧盟试图让进口商承担与欧洲生产商同等的监管成本负担,即便企业不在欧盟生产,在外边国家生产了进口过来,还是要交税,这也就是以CBAM实现了控制碳泄露的目。这对于出口的企业而言,欧盟客户就会要求企业计算产品碳隐含排放量并接受验证,分担碳关税。虽然CBAM初始阶段覆盖的行业并不多,也不纳入间接排放,暂时对中国出口影响不大。但随着后续其范围的扩大,额度的缩减,带来的影响也会加重。
图五:CBAM实施细则
不难看出,由双碳而诞生的碳关税政策,将促使国际贸易规则的改革,诞生新的国际绿色贸易体系。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政策都将构成不同程度上的贸易壁垒,使得出口国企业对政策出台国家的出口成本增加,进而也就降低了出口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这也就呼应了为什么我国陆续对各大行业展开碳配额管理。但其实像碳关税这样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也合乎常理,我们更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各国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双碳目标承诺(发达国家2030年实现碳中和,发展中国家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完成目标,需要有一些硬性的措施手段去约束碳排放,只有嘴上说说肯定是不行的。谁更早实现碳中和,谁就有更强的话语权。
所以,从政策角度来看,无论是国内、国外,亦或是国际间碳关税相关政策法规,通过配额的方式都迫使企业必须要去做碳减排,而且随着进程的推进,免费配额会递减直至0,与之相随的是碳交易价格也会逐渐走高。企业只有不断加强碳减排,才能适应未来的政策环境。
2.资本市场驱动。
除了政策法规外,另一个重要的外部约束条件是资本市场。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会自主披露ESG报告,其中的E指的是环境指标,其包含碳排放量等多项节能减排指标,是衡量企业在“碳中和”方面的重要考量方式。当前,ESG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去衡量一家公司是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好公司”的重要标准。而ESG的落地,则需要融合到商业设计当中,也就是企业的减碳行为。
图六:阿里巴巴ESG报告
综上,从政策角度看,国内的企业要直接受到国家碳配额的管控;外资企业要受到多重管控,肯定以最高标准为完成目标;出口企业要受到碳关税的约束。从资本角度看,一些大型企业又需要向资本市场去证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项就为企业制定自己的减排目标提供了参考指标,并去设计减排路线。
3.供应链驱动。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先做到碳达峰,也就是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不再增加,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的临界点。然后是实现碳中和,这已经是欧盟国家目前所处的阶段。
图七:我国双碳转型实现路径 (图来源于罗戈网《2023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在提碳中和目标上,会发现不同企业是不一样的,有的提2050年实现碳中和,有的提2040实现碳中和,有的是运营中和,有的是价值链中和,这也体现了不同企业对自己减碳实力的信心。其中,运营中和指的是范围一二的碳统计,而价值链中和则还要叠加上范围三。正如前文所言,在全价值链的排放中,范围三的碳排放占比到80%以上,这也成为了大型企业关注的重点。
图八(图来源于“宝洁中国”)
要实现价值链中和,就必须要协同全产业链共同减碳,一些具体的目标和措施都将逐一落地。以宝洁公司为例,宝洁希望在204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并且在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还特别制定了一个目标:到2030年,80%的电商业务实现从工厂到消费者端无需快递二次包装。为此,与阿里巴巴、菜鸟共创合作,升级供应链与包装,推行产品直发,并研发了直发包装“小绿宝”。当然,这只是宝洁在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与上下游协同的表现之一。为了实现目标,宝洁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设计、分销、物流等全链路都会做诸多创新。
图九(图来源于“宝洁中国”)
核心企业的驱动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比如,在竞标的时候,他们会更青睐于能一起为了减碳目标协同创新的供应商,一级供应商会再去要求二级供应商,依次传导下去,最终可能几万家甚至几十万家企业就囊括进来了。
4.文化驱动。
随着双碳转型的持续推进,绿色的产品、服务、文化宣传会不断在消费者群体中渗透,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会被改变。就像会越来越多的人都会用淘宝的“88碳账户”,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低碳”甚至“零碳”商品,自行上报低碳行为等方式获得碳积分,这会潜移默化的让消费者形成低碳消费的日常习惯。再比如,很多去健身房的朋友习惯拿一瓶脉动,会发现脉动瓶盖上多了一个弯弯的“笑脸”,刻着“来自于碳中和工厂”的文字。久而久之,当绿色消费群体逐渐庞大,终端市场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去拉动上游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因此,碳中和的终极是一个由绿色消费市场拉动上游产业链,所有企业主动去碳减排的过程。
图十
政策法规从组织碳维度通过配额制去控排减排,本质上是责任划分的问题,谁污染谁治理。但是落到企业的执行上,则核心要从业务的减碳控排去看,首先要理解碳从哪里来,在哪里排放。我们顺着两条路径去看:
一是能源消耗。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中国的能源体系本质是一个高碳、高煤的系统,化石能源合计占84.7%,这使得我国双碳转型核心是要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因此,各个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名单中主要就是依赖化石能源发电的企业和用电大户。企业要碳转型,就得改变自己的能源结构,从发电到用电头尾两端都要考虑。
第二是物品转换。物品主要分为面向B端的工业品和面向C端的消费品,但不管哪一种,碳排放量都是随着供应链不断叠加。
图十一:钢铁产品碳足迹 (图来源《钢铁产品碳足迹及报告指南》)
从产品角度追溯碳足迹,就要沿着产品的来龙去脉看,首先看企业有多少产品,不同产品的用料、工艺不同,分别对应多少条供应链,供应链对应多少上下游企业以及个人,他们的碳排放是什么样的,所以对碳的追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在不通过企业身上体现都不同。在核算碳排放量的时候,企业也不能各自算各自的,需要有行业的标准去衡量,因此需要在不同行业建立公正、公允、科学的EPD平台(产品环境声明)。一方面,要根据平台认证的标注去盘查核算,去和国家的配额核对;另一方面,我们要还为在未来的绿色贸易体系中更好地应对类似欧盟CBAM等政策做好准备,这些政策法规对很多产品都做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该以什么标准去排查计算?这个标准能不能跟国际贸易体系对齐?因此,中国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应尽快纳入国家碳市场,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报送和核查体系,也要加快EPD平台和国际的互认和互联互通。
总而言之,“碳”已经成为影响未来全球贸易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整个围绕“碳”而循环的体系中,前期受政策和资本的驱动,先受影响的核心企业会率先发起减碳的变革,而只有协同全链条减碳,才能完成碳中和目标,届时,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企业都将加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甲方会对供应商设置“绿色”相关准入门槛,能够满足甲方碳目标碳要求的企业才会更具竞争力。而随着“碳”在社会上的渗透,“绿色消费”又会反过来拉动绿色供应链的变革。企业的双碳转型,最终会变成由市场驱动。不管大小企业,企业从今天起为双碳转型做好准备,才能有机会在明天也接到客户,赚到钱!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1635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1625 阅读连续5年的“春节主力军”,德邦为何如此稳?
1597 阅读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驱动的智能仓储数字孪生革命
1210 阅读AI改变物流业的游戏规则:从炒作到实践的深度思考
1192 阅读制造业企业,不要逼物流公司降价了!
1103 阅读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1122 阅读2024年12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报告
1041 阅读菜鸟拆分为假消息,继续大力发展全球物流业务
1008 阅读大跌!!!重挫14%
99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