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双碳目标的推进,低碳供应链与物流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回顾2024年,这一领域发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它们或将塑造行业的未来。
2024年11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发布,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方案》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的措施,通过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升级、新能源应用、绿色包装等多方面的努力,加快物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同时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绿色技术和装备,方案提出制定绿色物流重点技术和装备推广目录,支持物流枢纽场站、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等绿色化升级改造。这包括扩大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的应用,并研究重型货车零碳排放技术的发展路径。
据了解,氢燃料电池叉车和电动重卡等新能源运输车辆正在逐渐应用于物流行业,特别是在城市物流、港口物流、短途货运和封闭运输场景中。
方案还强调推进物流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利用。并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特别是“公转铁”、“公转水”,实现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以减少公路运输比例,降低碳排放。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开展绿色物流企业对标达标行动。支持开展物流领域碳排放核算及相关认证工作,构建物流碳排放计算公共服务平台。
2024年是新能源汽车里程碑式的一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与此同时,在商用车整体销量下行的背景下,新能源商用车逆势增长,走出了独立行情。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1~11月,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长31.1%,占商用车国内销量的17.2%。自8月份以来,新能源商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已连续4个月超过20%。
在这个大背景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物流车这一细分市场。据电车资源数据,2024年1-11月新能源物流车(含交叉型乘用车,不含重卡、皮卡等车型)累计售量达41万辆,同比增长65.1%,整体渗透率为28.9%,存在进一步上升空间。
其中,渗透率最高的是中面车型,为97.5%,渗透率已基本见顶。微卡和中卡渗透率最低,不到10%;微面渗透率仅为12.2%,但随着新能源微面市场进一步下沉,将会带来巨大增长潜力。
受益于动力电池价格下降以及大电量电池产品的推出,今年1-11月,新能源轻卡的销量同比增速高达121%,即便在补贴时代,这样的增速也很罕见。与此同时,新能源轻卡的渗透率从5月份开始便一直维持在20%以上,并在11月份首次突破30%,达到33.1%。
此外,国内新能源重卡相比2023年略有萎缩的状态,可以说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024年1月-11月,新能源重卡销量实现了139%的增长,达6.68万辆。
据悉,中国新能源重卡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重卡的新能源化进程也在加快,特别是在矿山运输等特定场景下,换电模式的电动重卡逐渐崭露头角。同时,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老旧货车淘汰更新补贴政策叠加效应显著,也推动了新能源重卡的需求。
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左右。2024年1月1日起,航运业被纳入ETS,要求所有进出欧盟和欧洲经济区(EEA)港口的5000总吨以上船舶收集并报告其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并要求航运公司为其碳排放行为买单。
根据IMO提出的减排目标,到2040年,全球海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8年将至少减少70%,力争实现80%减排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至少全球三分之一吨位的船舶需要使用可替代燃料。
目前,航运业正加速布局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航运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
据信德海事消息,尽管2024年上半年替代燃料船舶的订单主要集中在甲醇燃料,但从夏季开始,LNG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以反对LNG、支持甲醇燃料为形象的马士基,也宣布重返LNG燃料船市场,订购了20艘LNG燃料集装箱船作为其80万TEU船队更新计划的一部分。此外,行业巨头如地中海航运和赫伯罗特等也纷纷下单订购新船,其中绝大多数选择了LNG作为燃料。
DNV AFI数据也指出,截至11月底,液化天然气燃料选择在2024年迄今为止的所有订单中占有最大份额,共计252艘,而甲醇燃料船舶订单为162艘。
为何会有这种转变?分析来看,绿色甲醇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理论上可以实现接近零排放,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当前绿色甲醇的大规模量产面临技术和经济上的瓶颈,导致市场价格较高,面临规模化供应的难题。越来越多大型船公司意识到他们之前的绿色甲醇路径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转向了更具可行性的LNG方案。
作为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替代燃料之一,LNG技术成熟度高,拥有完善的加注网络,相比传统燃油,可以减少约20%-25%的二氧化碳排放,成本也相对可控,然而LNG仍然是化石燃料的一种,虽然其碳排放较低,但在长期来看并不能彻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随着绿色甲醇、氨和氢能等更环保燃料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它们有望在未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由于高碳排放量、技术难度和成本、长途运输需求、基础设施依赖、历史投资和运营模式等因素限制,相较于陆运海运,空运在实现低碳目标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2023年,IATA通过全球航空运输业于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决议,并指出实现脱碳目标最主要的因素来自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可以贡献航空业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减排量的65%左右。SAF因其使用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无需对现有飞机或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并且相比传统航空燃料最高可减少80-85%的碳排放,被视为未来三十年航空业最重要的脱碳解决方案。
在中国,SAF的应用正在稳步推进,为航空业的绿色转型树立了新的标杆:
国产商用飞机首次SAF演示飞行:2024年6月,中国商飞公司成功完成了ARJ21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的SAF加注演示飞行,分别在上海和东营起飞。这次飞行验证了国产商用飞机使用SAF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顺丰航空首开国内货运SAF商业飞行先河:同年12月,顺丰航空的一架B737型全货机从宁波出发,顺利抵达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标志着国内航线场景下首次使用SAF进行全货机商业飞行。顺丰航空由此成为中国首家在国内航班中实施SAF自主商业飞行的货运航空公司,开启了中国航空货运领域的新篇章。
随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提高,预计在2025年及以后,SAF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推动航空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铁路部门适应现代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对原有铁路货运组织体系进行了改革,按照“一省一中心”原则,整合区域内铁路物流资源,在全国设立了40个铁路物流中心。
这是自2013年启动铁路货运中心成立以来,我国铁路货运组织体系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深度改革,也是一场货运结构性的改革。符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中鼓励发展铁路货运,将铁路货运量、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力争分别提高至11%、23%左右,利用其低碳特性,提升铁路货运的竞争力和效率的目标。
同时,在这场改革中,铁路物流中心作为铁路物流业务的市场经营主体,将全面实施市场化经营,强化与重点企业“总对总”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物流总包,深化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了多式联运“一单制”的发展。
多式联运涉及“水公铁”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运作,不仅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创新举措之一,而且减少了对高碳排放量公路运输的依赖,作为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有效路径。
根据国家铁路局联合多部门于2024年发布的《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除了优化运输结构和发展多式联运外,国铁集团还将在以下领域推进低碳发展:促进运输装备的低碳转型、实施绿色设计和施工、加强绿色运营维护、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并积极参与碳市场和国际合作。预计到2030年,铁路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将达到峰值。
2024年7月,地上铁宣布完成E+轮融资。
地上铁是一家新能源物流车数智化运营服务商,这是其继2023年四季度E轮融资后,半年内完成的新一轮追加融资,整体E轮融资总额达近1亿美元,为地上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开疆辟土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
来源:企查查
投资者持续加码投资说明资本市场对看好新能源物流车数智化运营服务,看好中国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的全面电动化趋势,也是对地上铁数智化运营服务能力的认可及对其在东南亚市场发展潜力的肯定。
截至2024年6月,地上铁新能源物流车运营服务规模突破13万台。通过此次融资,地上铁可以加强其作为新能源物流车智能运营服务商的领先地位,加速实现物流配送净零排放目标,并引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024年6月,首部关于快递包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正式实施。
该标准明确提出铅、汞、镉、铬等重金属,以及溶剂残留、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等特定物质限量要求,建立了快递包装安全底线。
同日,另一项关于快递包装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快递循环包装箱》也开始实施,给出了快递循环包装箱循环次数、标签等建议,引导建立包装箱循环运营管理系统。
这两项新标准的同步实施,标志着中国快递行业正大步迈向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加速了行业的绿色发展步伐,也对快递企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
在物流行业中,绿色包装与循环利用的应用案例非常丰富,比如京东物流的“青流计划”,累计使用循环包装箱超过2亿次、顺丰积极推进和投放各类循环包装箱,菜鸟也持续多年做快递包装回收业务,助力物流减碳。
2024 年,在中国“双碳”战略稳步推进的征程中,全国碳市场迎来关键里程碑——首次将水泥、钢铁和电解铝这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三大行业齐聚碳市场麾下,意味着全国约 60%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被纳入管控范畴,一张无形却有力的 “碳网” 已然织就,也进一步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对推动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下,全国碳市场虽尚未全面覆盖物流运输板块,但扩容之势如箭在弦。根据《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报告(2023)》,物流业作为碳排放的 “大户”,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约为9%。
据测算,货物运输及配送活动、装卸搬运及仓储活动、辅助物流活动是物流业碳排放的三大来源,其中货物运输及配送活动是主要来源,其碳排放占比高达85%左右。这一庞大数字背后,是行业亟待转型的紧迫呼声,也凸显出其纳入碳市场管控的必要性。
今年4月,全国碳配额(CEA)价格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首次达到100元/吨,最高价更是一度触及104元/吨。自2021年7月16日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式成立以来,这一价格标志着碳交易价格首次突破百元大关,相较于最初的48元,涨幅超过了100%。
业内人士将碳价站稳100元/吨视为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不仅反映了市场对碳排放权价值的认同,也彰显了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决心与行动。
回顾全国碳市场三年来的运行情况,2024年的碳价相较于过去几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全国碳市场的每日最低收盘价为每吨69元,而每日最高收盘价达到了每吨106元。全年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达到了1.89亿吨,年成交额高达181.14亿元,创下了自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的年成交金额新高。
碳价的稳步上升,是我国在碳市场建设方面不懈努力的结果。今年以来,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的预期不断升温,加之碳配额预期收紧和碳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碳价得到了有力支撑。特别是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将水泥、电解铝和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一扩容预期进一步推高了市场信心。
随着物流业的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影响力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碳价的上升趋势或将持续。
2024年4月,智慧货运中心正式(SFC)发布全球物流排放理事会(GLEC)物流排放核算与报告框架3.0中文版本,在开发GLEC 3.0中文版本的同时,智慧货运中心组织开发了《GLEC 框架3.0中国默认排放系数v 1.0》。11月SFC发布GLEC物流排放核算与报告框架3.1版本的中文版。
这一更新有助于智慧货运中心更好支持中国企业使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标准开展物流货运领域的碳排放计算与汇报,同时加强新GLEC框架和ISO 14083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同年12月,中国外运和京东物流开发的物流货运碳足迹管理平台获得了中国首批GLEC工具的授权认可。
作为中国物流行业的国家队,中国外运积极践行国家能源政策和低碳发展战略,其自主开发的“碳足迹计算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客户搭建可视化、数字化的能源网络,实现碳资源的高效配置,并提供绿色低碳供应链完整的解决方案。此外,中国外运还在运输中引入电动、氢能、生物质等绿色能源的运输工具,采用多式联运的业务模式打造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物流业务的全面减碳。
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上海欧力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4861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科捷供应链有限公司
3161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2737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42 阅读顺丰、德邦发布春节服务公告:将加收资源调节费
2145 阅读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118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京东物流
1769 阅读刚上市就大跌,航空物流巨无霸市值已缩水211亿
1794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1584 阅读智能仓储企业“智世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150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