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集团创始人 王卫
近日,顺丰同城顺利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这意味着继顺丰控股、顺丰房托、嘉里物流之后,如今身家2000亿的顺丰集团总裁王卫,即将拥有第4家上市公司。
你可能不知道,目前在资本市场一顿操作猛如虎的王卫,早年对资本可是避之不及。
2012年,王卫就曾信誓旦旦地表明:“上市无非就是圈钱,获取企业发展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上市,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
可形势比人强,快递行业资金的密集性,竞争对手的陆续上市,最终在2017年将顺丰推到了资本市场。
王卫不得不再次感慨:“一个人,一个企业,怎么可能和资本、行业对抗?
1970年10月,王卫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一所大学的老师。
这种家庭放在现在不说大富大贵,至少应该是衣食无忧。
但由于时代的背景,王卫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拮据,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了下顿。
在王卫7岁那年,文革刚结束不久,王卫父母决定背井离乡,一家人便离开上海来到了香港。
可是那时香港不承认内地文凭,王卫父母一开始只得低下体面人的头颅,老老实实靠做小工养家糊口。
作为外来户,王卫一家人因为不会说广东话,受尽了本地人的白眼和歧视。而王卫也是在快十岁的时候,才得以进入一所愿意接收迁港子弟的社区小学就读。
少年的颠沛流离和备受欺凌并没有压垮王卫。
一方面,王卫受父亲军人性格的影响,面对生活的压迫时,始终保持不屈的姿态。
另一方面,母亲经常教导王卫如何善待他人,即使自己再怎么弱小,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个体。
所以他还经常打抱不平,乐于助人,因此结识了一批兄弟朋友,其中很多人后来都跟他一起创了业,此是后话。
高中毕业时,成绩一般的王卫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跑到一家服装印染厂打工,一干就是好几年。
如果时代没有什么波澜,王卫不知道还要在印染厂呆到猴年马月。但就是那么一股春风,不但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动了王卫的命运轨迹。
1992年,伴随邓公的南巡讲话,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快马加鞭。
那时,不少香港的加工业开始转移到内地,其中约5万家落脚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王卫所在的印染厂也跟着搬到了顺德。
这种“内地制造、香港销售”的模式,使得两地之间各类信件、物品的往来骤然加剧,但令人抓狂的麻烦也随之而来。
彼时广东与香港隶属不同的关税区,即便一份“急疯了”的加急邮件,在完成报关与审批后,最快也要三天才能送达。慢的话,可能要等上一个星期。
而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所以有时他们不得不跑到码头,求人捎带物品,“人肉”过关,这样当天即可交付。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
有些“水客”(多指走私的行商)察觉到了机会,就专门在香港和广东各个关口做起了专职的“人肉快递”,手提肩抗,一遍遍往返于两地。
因为帮工厂跑货,王卫经常往来于广东和香港之间。在别人的请求下,王卫也尝试做了几次“人肉快递”。
让王卫没想到的是,这个尝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帮忙,把各类信函、合同、样品及报关资料塞进他的旅行箱。
最后弄得他必须“野蛮”地骑在箱子上,才能勉强拉上拉链。
“我的旅行箱竟然如此受到欢迎!”
王卫意识到,快件运输是个巨大商机。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做出一番事业,他决定大干一场。
后来王卫自述,人要在还有本钱,还可以任性的时候,勇于去尝试,勇于去试错。而这个时候,王卫最大的本钱就是年轻。
1993年3月26日,22岁的王卫拿出攒下的4万工资,动用了太太的奖学金,再向父亲借了3万。
他用这凑齐的十万港元,和朋友一起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并在香港砵兰街开了一家只有几十平的店面,用于收寄快件。
一个建立在旅行箱上的快递帝国雏形应运而生。
创业初期,整个顺丰算上王卫也就7个人,个个都是跑一线的业务员。
每天一大早,王卫和伙伴们就骑着摩托车,四散奔走于香港的大街小巷。
业务从托他帮过忙的熟人做起,哪家公司要寄送信件或物品到内地,他们就全速赶去那里。
按照分工,在几个人完成接件并汇总到砵兰街后,另外几个人就把东西装进各自的行李袋或旅行箱,然后经香港至顺德的陆路口岸,或搭乘通往番禺的快船前往广东。
在完成投递后,再将收货方有意发回香港的物品通关带回。
当天晚间,王卫他们重新聚首在钵兰街,把次日要投递的东西整理分拨,然后结束一天接近16个小时的工作,再飞奔回家睡觉。
在前两年,他们的工作都是如此循环往复。
王卫知道“人肉快递”这种方式并不正规,也知道有香港人私底下喊他们“水货佬”,但他不在乎。
后来王卫提到:“你既想马上改变,又想完全准备好,不犯半点错,对不起,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会给任何人这样的机会。
在王卫看来,任何一件事情,总要先做起来,再思量着如何做好。换句话说,大部分事情你先干起来,也就成功了一半。
后来业务扩大后,几个行李箱再也容纳不下他们揽收的快件,王卫便买了货车,走正规程序,每日往返于香港至顺德的公路。
不过,能看到两地快递业务前景的不止王卫一人。
在他创业的同时,各种快递公司不断冒出,同顺丰争夺这块蛋糕。就连DHL这样全球著名的快递巨头,也从香港逐步涉足内地业务。
面对竞争,王卫首先采取了降价策略。别人一单收70,顺丰就收40,在时效不变的条件下,很快吸引了许多中小商家。
其次,为了比对手更有时效,王卫和同事每天加班加点,开着货车不停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确保最短时间内将快件送达。
当时为了便于联系,王卫还给顺丰每个工作人员配备了价值不菲的寻呼机。
只要屏幕跳出代表“十万火急”的119代码,不论人在哪,都得赶紧找电话给公司回话,并报告位置。
无论是寻呼机,还是后来价值万元的PDA手持终端,顺丰在科技设备的投入一直位于行业前列,这也是顺丰业务体验和效率领先同行的一大关键所在。
后来王卫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我们要打造科技武装下的数字化快递小哥,因为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是数据。”
在低价和高效的攻势下,顺丰的名号迅速火遍整个香港。
那时,香港钵兰街上最耀眼的仔不是“古惑仔”,而是几乎占满整条街的顺丰货车和工作人员。
在香港立足后,王卫开始进军内地。他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目标,采取门店加盟的形式迅速占领了几十座城市。
到了1997年,创立四年的顺丰基本垄断了所有通港快件,风头无两。不夸张地说,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都印着顺丰的LOGO。
另外还有一个小插曲,也印证了当时顺丰在两地快件市场的地位。
香港回归前夕,国企单位“中铁快运”联络香港海关,希望打开内地至香港的快件市场。
但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被海关婉拒。
那边告诉他们,已经有一家公司做了这个业务,即便你们想来分一杯羹,恐怕也拿不到足够的生意份额。
而这家公司,正是顺丰。
王卫喜欢将这件事,作为自己真正赚到第一桶金的标记。
作为一个初创公司,顺丰能在四年时间做到这个市场份额实属不易。
后来王卫回忆自己创业的第一个阶段,说了三个心得:
不要排斥可以帮助别人的机会,没准那就是你的机会;
很多人都需要的事,就是好生意;
别在乎起步时体不体面,你舍不下面子干,一定会有别人干。
王卫坦白说,他不太相信命运的偶然。
为什么会有偶然?因为无知才会相信偶然。比如你突然中了大奖,不知道为什么,就会觉得是偶然。
而创业没有这个道理,当所有的因果都聚集在一起,成功或失败,其实都属必然。
物质的极度匮乏,有时会导致一个人对物质疯狂的追求,乃至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因为少年饱尝贫穷的滋味,在收获第一桶金后,王卫开始变得得意忘形,甚至有些目空一切。
他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王卫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样子了,我也是有钱人了!”
那个时候,王卫和暴发户一样,经常出入各种高级场所,每天豪车美酒相伴,想打球就打球,想爬山就爬山。
后来王卫在公司内部讲话中透露,所幸这个过程没有持续多久,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随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王卫的眼界和心胸逐渐开阔;
第二,王卫的太太不断给他泼冷水,让他保持清醒和冷静;
第三,王卫找到了精神寄托,他开始信仰佛教。
而就在王卫享受人生的时候,一股危机正向顺丰袭来,越来越多的投诉让王卫警惕了起来。
一番调查后,王卫发现问题出现在早期为扩大网点采取的加盟模式上。
虽然加盟能让顺丰迅速扩张,但总部在管理上根本把控不了这些“地方诸侯”。
为了给个人牟利,这些加盟店屡屡出现货运中夹带私货和违禁物品,甚至同时揽收其它公司快递等问题。
该行为不仅被相关管理部门点名,顺丰的时效和服务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用户投诉不断。
这让王卫不得不重新考虑让他两难的网点控制权问题。
当时,只有实力雄厚的国家队EMS全部采用直营,民营快递还没有先例。
尽管加盟制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它让顺丰的市场版图得以快速扩张,一旦收权改直营,势必影响扩张速度。
但为了客户的体验,为了顺丰长远的利益,1999年,王卫痛下决心,开始“清理门户”。
为此,王卫拿出大批资金准备收回所有顺丰的加盟权,改为直营模式。
他告诉那些加盟商:“想留下的,产权由顺丰出资回购;不愿意的,要么走人,要么打官司。”
可顺丰在业内已属金字招牌,效益的丰厚让很多加盟商不想交权,一拖再拖。
尤其在香港,很多加盟店负责人本身就是社团成员,眼见饭碗要被端了,便直接上门威胁和恐吓,逼得王卫不得不配上四个保镖。
虽然整顿的过程“腥风血雨”,危机不断。但王卫毫不手软,他坚持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完成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历时三年,顺丰终于在2002年完成了从加盟到直营模式的改革,理清了顺丰的架构和各分公司的产权。
32岁的王卫,成为了顺丰说一不二的“扛把子”。
不过王卫只收了老板的“兵权”,却将一线员工留下。
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王卫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制度。这使得收派员与顺丰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雇佣关系,而是更接近于合作加盟。
这样的制度保证了顺丰一线员工的高收入,而高收入又支撑着顺丰以“快”为核心的高质量服务。
2003年,全国爆发“非典”,很多行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航空和餐饮。
但也有一些新兴行业因此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比如电商和快递。
因为不敢出门,人们开始在家尝试网上购物,同时也增加了很多快递的需求。
只不过此时的“快递”,基本上都是“慢递”。由于都是陆路运输,快递从北京到上海差不多要3-4天,更远点的地方普遍超过一周。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句话在快递行业更是如此。
彼时,顺丰已经确定要走高端化的战略。一直想以时效性打败竞争对手的王卫,再次找到航空公司洽谈业务,他想用飞机来运输快递。
其实,王卫早就想用飞机来运输快件了。只不过航空物流成本实在高昂,航空公司也不愁业务,一直对他爱搭不理。
可“非典”期间,别说小型航空公司,连东航、国航这些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
没有乘客,没有业务,那一架架飞机只能趴在机场,每天干耗着不菲的养护费用。
在这个时候,王卫找到一家名为扬子江快运的航空公司。
对方正为没有生意发愁,顺丰就找上门来。二者相谈甚欢,一拍即合,一口气签了五架波音737全货机的包机协议。
顺丰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王卫也成为了将民营快递行业带上天空的第一人。
虽然因为疫情,包机的费用比过去便宜了不少,但顺丰内部还是觉得隐隐不安。
按照顺丰当时不到2吨的货运量,以1.7万元每小时的包机费用计算,这明显亏本的买卖,让所有人都觉得王卫疯了。
但面对无数质疑,王卫就只有一个字:“飞!”。
插上翅膀的顺丰在行业首次推出“次日达”业务,市场震动。这意味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往往人还没到,可顺丰快递却早就到了。
后来除了专机,顺丰还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实现快件在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运送。
在时间的优势下,选择顺丰航空件的顾客越来越多。几个月不到,货运包机甚至当天需要来回飞行两次,才能把所有快件运完。
就这样,顺丰在行业内树立起“快品牌”的形象。隔年起,顺丰的业务几乎每年以50%的速度飞速增长。
而由此形成的规模优势,又降低了成本,扩大了顺丰的包机规模。这种良性循环,又进一步巩固了顺丰在速度方面的优势。
在品牌和业务规模的保驾护航下,顺丰站点也顺势进驻全国市场,完成了华东和华北200多个网点的布局。
两年后,王卫坐在深圳总部办公室,看着报表数十亿的营收和其他亮眼的数据,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自己买飞机!
随着事业的不断上升,王卫心中有了更大的梦想,他想要成为“中国的联邦快递”。
而美国的联邦快递不但拥有数百架自有飞机,近10万辆货车,还把业务做到了全球211个国家。
对比之下,现在的顺丰还远远不如,所以王卫必须加大布局。
2009年,酝酿已久的顺丰航空正式拿到民航总局的牌照,随后一次性买下两架飞机,成为了国内民营快递行业首家拥有自己飞机的公司。
此后数年,顺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买下几架飞机。选顺丰快递等于默认航空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而顺丰也凭借“次日达”和独有的直营模式,成为了快递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很多时候,一个企业面临的威胁,往往不是来源于行业内已知的对手,而是一些跨界杀手。就像外卖打败了方便面,支付宝打败了银行。
而顺丰的危机,也是来源于电商平台的日益壮大。
2009年,就在顺丰买下几架飞机后,王卫一直看不上眼的“四通一达”开始异军突起,业务量蹭蹭直上,每天都有数百万单,对顺丰的快递业务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背后的推手正是马云和他旗下的淘宝网。
彼时,淘宝网已经发展到每天订单数超过500万单。要知道,此时就算是“四通一达”中的老大申通,每天的快件数也不到100万单。
平台海量的快递业务,让选择与淘宝合作的“四通一达”喜不自禁。但为了竞争,它们频频打起价格战,导致快递市场硝烟滚滚。
冷眼旁观的王卫摇摇头,得亏当初没同意合作,不然我也要陷入这种恶性竞争!
其实淘宝刚发展没多久,马云就托人联系王卫,想找口碑良好的顺丰合作快递业务。
据说,马云当时还在内部表态:“王卫能够轻松管理7万名员工,是我最佩服的人。”
但不管马云怎么佩服王卫,后者一听合作价格还不到顺丰原价的一半,赶紧婉言谢绝。
毕竟当时的顺丰已经实现战略转型,发力快递高端市场,不可能再回到低价的市场竞争。
而在王卫看来,一旦和淘宝深度绑定,顺丰将丧失重要的议价权。
可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电商,王卫也不禁怦然心动。
他盘算着自己有这么强的“群众基础”,要是也做电商,估计效果也不会比淘宝和京东差到哪里。
于是从2009年到2012年,顺丰先后推出了“顺丰e商圈”、“顺丰优选”等电商项目。
可惜隔行如隔山,缺乏互联网和电商运营经验的顺丰,在这些项目上并没有什么突出成绩。
郁闷不已的王卫还是不甘心:“既然线上不行,那就转线下吧,还能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2014年5月18日,顺丰“嘿客”社区便利店正式启动。
短短数月,嘿客凭借遍及各地的顺丰站点,在全国很快开店近2000家,巅峰时期甚至达到了3000多家。
虽然扩张很快,但嘿客从一出世便饱受争议。
简单来讲,顺丰嘿客是把“顺丰速运+顺丰优选+顺丰移动端+金融+社区O2O服务平台+农村物流”全线整合的集团项目。
功能不少的嘿客看上去挺美,实际却有些鸡肋。除了快递业务,其他没有一项有核心的竞争力。
最后,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盲目扩张,管理混乱等原因,“嘿客”项目最终以累计亏损16亿的结局,惨淡收场。
老实说,虽然顺丰的营收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但花钱的地方也不少。
无论是行业顶尖水平的员工薪酬福利待遇,还是对网点规模、运输工具、信息系统和科技装备的布局,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所以顺丰的现金流也一直不太宽裕。
但王卫早年对资本市场很是排斥,他宁愿九次通过资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为企业输血,也不愿意和资本打交道,更别说上市融资。
2012年,王卫就曾表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
可是形势比人强,快递行业的迅速变革让王卫还是“背叛”了初衷。
一方面,淘宝和相关资本集团联合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布局了“菜鸟物流”,再加上京东物流,生生从顺丰手上夺走了快递业半壁江山。
就连顺丰一向占据优势的航空件领域也面临挑战。
2014年,圆通在阿里入股后成立了圆通航空,开始发力次日达业务。
财大气粗的圆通更是在2015年一口气买下15架波音飞机,自有飞机数量直逼顺丰。
另一方面,三通一达在2016年陆续完成上市,将快递业的战火烧到了资本市场,并对顺丰形成高压之势。
就连以天天快递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也不甘示弱,纷纷采取结盟苏宁云商等电商平台的方式,为自己铺平后路。
像德邦物流、全峰快递、宅急送等也吹响了向资本市场挺进的号角。
除此之外,国际物流巨头联邦速递等也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而要面对这些挑战,保住自己在行业的龙头地位,顺丰需要大量资金继续巩固自己的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虽然在2013年的时候,王卫就打破了“不圈钱”的惯例。在不得干扰企业经营的前提下,顺丰首次接受了4家机构80亿的外部投资,但这还远远不够。
如果再算上那两年投资布局嘿客的失败,上市融资已经成为王卫和顺丰必然的选择。
因此,王卫不得不吞下昔日的豪言壮语,向现实低头:“一个人,一个企业,怎么可能和资本、行业对抗?”
2017年2月23日,在王卫终于想明白后,成立24年的顺丰借壳鼎泰新材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开盘后顺丰股价一路飙升,市值最后收盘在2100亿。
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同期圆通、申通、中通的市值总和,46岁的王卫也以1354亿的身价成为快递业的首富,直逼当时的马云和马化腾。
截止目前,顺丰已经发展成一个年营收1600亿,拥有64架飞机、8万辆货车、30万名员工的快递帝国。
它所提供的服务也已经扩展到时效快递、经济快递、同城配送、仓储服务、国际快递等多种快递服务,以零担为核心的重货快运等快运服务,以及为生鲜、食品和医药领域客户提供的冷链运输服务。
但是2021年以来,王卫在顺丰多次股东会议上表示,公司全年利润预计不能回到去年同期。
为什么王卫会有这种表态呢?
一方面,是因为顺丰前两年的产能扩张,还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
比如速运设备自动化的升级,湖北鄂州民用机场的建设,陆路运力提升项目,航材购置维修项目。
另一方面,则是顺丰在几个细分领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说说经济快递。
顺丰传统的优势在于注重时效性、利润又高的商务快递,在这个领域顺丰占据着超过50%的市场份额。
但顺丰一直也没有放弃电商快递(经济快递)。在历史上,顺丰一共对电商快递发起了三次进攻。
第一次因为直营做低价产品,成本太高,导致2014年盈利大幅下滑,最后不得不被紧急叫停。
第二次虽然压低了成本,但经过测算只有商品价值超过500元的商家才用得起顺丰,顺丰再次浅尝辄止。
可是长期以来,因为商务件的时效要求特别高,顺丰不可能等车辆、飞机装满了才出发。因此它的装载率只有40%-55%之间,大量产能被严重闲置。
因此到了2019年5月,顺丰采取了新的策略:不为电商快递新建产能,而是用闲置产能来做特惠电商件。
由于是闲置的产能,顺丰电商件每单的成本被压缩到了5块钱左右。
虽然价格还是比通达系高,但优质的服务也让顺丰的电商件,在一年内做到了每天500万-600万单。
本质上,顺丰此举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挤压通达系的生存空间。
但无奈2020年快递市场冲进一条鲨鱼,那就是背靠拼多多的极兔快递。
拥有强大资本支持的极兔快递,在电商快递市场再次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就连老牌快递百世汇通都被拖垮,最近被极兔快递以69亿的价格全资收购。
而顺丰也被迫卷入这场竞争,电商件增量不增利,影响了顺丰整体的利润。
其次说说丰巢。
为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的行业难题,顺丰在2015年和几家公司共同投资创建了丰巢,后面其他公司陆续退出,顺丰接手成为了丰巢的控股股东。
2020年4月,丰巢又收购了速递易,两者在快递柜市场占据70%的市场份额。
看上去风光,但目前的快递柜还是个烧钱玩意。
一方面,快递柜的采购和铺设成本巨大,丰巢每年在快递柜的总支出预计超过500亿元。
另一方面,快递柜的收入单一。除了基础0.3-0.5元的每单委托投递费,以及根据不同快递设置的2-6元/件的揽件费,就是一点点屏幕广告投放费。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前,丰巢和速递易每年的亏损都在2亿元以上,部分年份亏损甚至超过5亿元。
2020年5月丰巢收购速递易后,亏损颓势仍未扭转,当年亏损更是达到了8.46亿元。
最后说说同城快递。
2016年,顺丰控股开始涉足同城即时配送业务。
到了2019年,顺丰把同城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顺丰同城急送”公司,正式进军即时配送领域。
《招股书》显示,2019年,顺丰同城订单总数为2.1亿笔,2020年增至7.6亿笔,增幅高达261.9%,成绩喜人。
但据《中国物流与采购》发布的“2020即时配送综合排名TOP10”榜单显示,顺丰同城距离行业前列还有不少差距。
在配送单量上,排名第一的美团配送,配送单量为100亿;蜂鸟即配排名第二,配送单量为60亿;顺丰同城的配单量为10亿,排在第三。
在覆盖范围上,顺丰同城的覆盖城市为500座县市,美团配送、蜂鸟即配、达达快送均超过2000座县市。
西南证券研究指出,在2025年,即时配送市场的需求主要将由两部分组成:外卖订单和生鲜电商。两者的订单数预计将分别达到467亿单和370亿单,市占率超过九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者无疑是美团的天下,后者则是阿里、京东物流体系和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平台需要争抢的市场。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顺丰同城这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所以此次上市融资,将为顺丰同城的长远发展补充弹药,使其能够进一步专注于扩大客户群,建设服务网络,最终建立规模经济。
从往来香港和广东跑货的打工仔,到身家2000亿的富豪大亨,王卫用28年建立起一个年入1600亿、坐拥30万名员工的快递帝国。
这既是时代给予的红利,也是个人不断的追求。
有人这样评价王卫,他办企业的根本目的不是挣钱,而是想做一份事业。
不然他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还经常去一线帮忙搬运快递。
还有顺丰高管透露,王卫的危机意识极强。公司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他就有种危机四伏的感觉。
不然你们也看不到顺丰如今领先业内的各种布局和服务。
除此之外,王卫非常关爱员工,他管员工叫做“孩子”。
看见“孩子”工作期间,在外冒着大雪吃便当,他马上打电话过去询问缘由,表示关心。
看见“孩子”当街被打,他怒发朋友圈表示声讨的决心,最后还带这位“孩子”上市敲钟。
当然,王卫最注重的还是用户的服务体验。
不然他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万难,坚决收回各地的加盟权。
不然他也不会重金投入,长期布局,打造真正的国民“快”递。
可以说,王卫过去的几十年有着许多变与不变。
而这种变与不变,正如王卫在顺丰上市当天所说:
“我们上市之后必须要不断提醒自己,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化的。
不变的是我们创业的初心,不变的是我们对事业的执着,不变的是我们对员工的关爱,而唯一变化的,是要给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全文完)
物流规划中的四个重要元素
1502 阅读中力股份上交所主板上市,电动叉车市场迎新机遇
1468 阅读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建设的OTWB
1294 阅读抖音即时零售关于招募合作仓网服务商的公告
1218 阅读如何做好运输车辆可视化管理,提升运输安全?分享拿过来就能用的解决方案!
1163 阅读滴滴送货开启2024暖冬驿站 50城货车司机可就近取暖休息领驱寒物资
1166 阅读饿了么 京东秒送怎么战胜美团闪电仓 闪电仓的死穴是内耗
1187 阅读快递复盘:哪些网点能赚到钱?巨头们的新动向是什么?
1142 阅读京东物流日本新开自营仓,还要将一盘货推向全球!
1174 阅读快递企业争相发力航空枢纽建设,追上国际巨头还要多久?
114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