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对内地的农村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坐上绿皮火车前往数千公里外的广东,因为他们知道“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那时候,进厂的收入要比在老家务农高很多,无数南下的打工者靠着工厂,养活了内地的家人也攒下了第一桶金。
可当我们睁眼看世界之后,才发现这些工人是全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这便是全球供应链第一次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时至今日,我们仍有超过3亿工人在简单却辛苦的生产线上,依靠供应链生存。
所以,在世界局势风云骤变的2022年,当供应链转移的消息,夹杂着疫情与贸易战,传到普通人耳朵之后,大家的第一反应,当然是,中国制造真的会被东南亚制造取代吗?转移的话,这么多工人又该去往哪里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用数据来说话。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而美国是全球第一大进口国,那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近二十年来的进口数据当中,中国和越南的数据对比。
到了贸易战开始的2018年,除了这几类外,电器设备、机械的出口也有了显著提高,尤其电器,从08年的0.2%增长到了4.34%。
而就在去年,关税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鞋、纺织和家具这老三样已经快追赶上了中国。
而机械、电器这类中国制造的强项, 因为有额外关税的出现,中国的出口开始有了明显的下降,对比之下,越南则有了明显的增长,但绝对值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像服装类对供应链要求较低的产业,早在十多前就发生了转移。
而在电子信息等更为高级的环节,中国供应链的地位依旧稳固。
在供应链前世今生的上集,我们聊了现代供应链体系,是如何在近百年的时间初步完善的。
17世纪的海运、18世纪的工厂、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的管理革命、再加上改变世界的集装箱,这五颗现代供应链体系的龙珠,终于完备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
由供应链作为燃料推动的全球化浪潮,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前进。
而进入了21世纪之后,众所周知,站在供应链潮头的主角正是中国。
如果说25年时间,中国从占全球贸易从1%的边缘人,到现在的15%出口世界第一。
在这张图里,排名越往上,就代表着国家出口商品种类越多、商品制造越复杂,印度与越南和中国也还有不小的差距。
换句话说,我们多的不只是产量,还有生产几乎所有种类的能力。
富士康在国内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曾多次计划将iPhone的产线转移到印度,但结果却是多次受挫。
2015年富士康关闭了印度钦奈德分厂,遣散1306名工人;同年,终止在印尼的10亿美元投资计划;2017年,巴西分厂裁员、产能降低;201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项目也传出停摆消息。
同样的,要想在印度组装一台手机,零部件、原材料还得向中国等其它国家进行采购,运输、关税都是一道成本;而且印度工人也普遍缺乏培训、生产效率底下,生产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综合算下来,在印度造手机成本反而要更高。
究其原因就是,印度电子供应链没有成形。
上回我们在举福特的例子的时候说到,福特胭脂河工厂开创性的将生产的供应链企业放在了一个区域,这种极度垂直的整合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缩减了生产成本。
要知道,富士康销售拉单子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自己做,不如我做便宜;你让别人做,也不如我做便宜。
我觉得这句话成立的条件里,至少一半得归功于数十年时间里,中国完善的供应链环境。
所以我们是如何获得这样的供应环境、如今世界工厂地位的呢?
所以我们是如何获得这样的供应环境、如今世界工厂地位的呢?答案是从发达国家手里,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
美国在成为世界工厂,赚的盆满钵满之后不止有一个国家想抢走这个位子,战后被美国救助的欧洲和日本反而是第一波背刺美国的。
本来救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帮助日本的道奇计划,原意是想给他们发钱购买美国制造的商品,结果欧洲日本拿了钱后飞速的建立了自己完善的工业体系,凭借着战后低廉的成本优势与贸易保护,直接取代了部分低利润的美国工业,而失去供应链中的显要地位。
这之后,美国东北部工业城市迅速衰落,现在又被称为铁锈地带。
底特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70年代伴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便宜省油小巧的大众和丰田迅速占领了美国汽车市场,财务状况日趋糟糕的通用和福特也开始将工厂从底特律转移到制造成本更低的其它州,甚至是墨西哥、德国等其它国家。
我们说过,供应链真正意义上连接了世界各地,也让生意变得更加逐利,哪里的成本更加便宜,就往哪里去。
对于汽车这么庞大零件量的工业品来说,供应链的触角可谓遍布全球,对成本和效率异为敏感。
于是当他们把目光从墨西哥、德国放眼到全球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也很难不进入各大车企巨头的视线之内。
外企选择中国当然不是来做慈善的。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奠定的基建狂魔方向,是留住这些制造业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改善了工业比例失调的同时,重点解决了能源、交通、通讯等行业供应紧张的状态。
这期间,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到嘉定)建成通车,铁路、公路里程数稳步提高,全国货运总量对比1978年直接翻了两倍;而电力供应方面,在1998年发电总量直接达到了世界第二。
这么多工程放在一起是什么概念呢?简而言之两个字,稳定。
供应链有个极其重要的内涵,那就是链条式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手机行业,当年小米供应链团队和三星屏幕交恶,本计划用在高端机型note2上的双曲面屏幕,不得已被临时更换为LG供货,再加上高通背刺等历史原因,冲击高端的note系列最终失败。
当然,也有反向的,当年iPhone 6本来要用美国极特先的蓝宝石屏幕,结果因为良品率不符合要求,被苹果直接踢出供应,一天股价跌去九成,同年,公司直接破产。
所以,无论是厂商自己,还是代工厂,在考虑选择在哪里开工的时候,稳定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即便表面招人拿地很便宜,稳定性差,也会在生产过程中让它们付出巨大的隐形成本。
稳定是电力供应随着生产需求稳步提升,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逐步完善,这些都可以归功于基建。稳定是有足够的人力保证了工厂能7*24小时稳定生产。
我们国家大约有8亿劳动力,其中有3亿左右在工业和制造业的环节上。这样的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比起人多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人真的是勤劳能干、任劳任怨。这点在《美国工厂》纪录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罢工也不是欧美的专属,我之前有个同事,疫情前去缅甸探访过当地的服装工厂。
当地的华人商会在仰光附近建了一个新的工业园区,招商的最大噱头,除了电力稳定,就是园区配备了摄像头,可以捕捉到谁参与了时不时的罢工。
而商会会长也承认,在国内他完全不用担心这种问题,即便有人不干了,也可以很快招人补上。
这很残酷,也很现实。如果是你,你怎么选?
久而久之,整个行业的供应链要想从中国迁移,都会面临重建时间长、上下游配套弱、搬迁成本高等各种问题,这也是很多工厂主在经历了最初的越南抢食的恐慌之后,现在要镇定得多了的原因。
当然了,这也没耽误他们因为关税的原因在越南同时注册一个工厂,毕竟两手准备,属于做生意的基操。
把稳定这个关键词做到极致之后,不仅是服装这种我们的传统强项,在经历过当年的贴牌、山寨机后,现在果链(歌尔声学、瑞声科技、欧菲光、立讯精密等)上的一众A股上市公司,几乎都在10年后崭露头角。
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五年后,宁德时代的电池也做到了全球第一,与此类似的还有汽车上的驱动电机,再加上电控,这三者就占了整车成本的70%~75%。
显而易见,我们正在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道路上。
但英雄之路的故事总要迎接“大反派”的到来。
只不过这个反派肯定不是东南亚国家,正如我们开头提到的,越南对中国供应链的承接仅仅只是部分低端制造业,体量和价值上,我们的供应地位仍足够稳固。
而且前面也说到,供应链的核心是连接世界,所有企业都在摩拳擦掌,逐利而聚。
如果东南亚国家有了发展纺织、造鞋等产业的机会,那国内的企业当然也会出海抢占越南资源,重复二十年前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那样,这是供应链发展的自然规律。
重点在于我们在转移出去后,能不能有更多的比亚迪、更多的宁德时代、更多的京东方来接下转移后的劳动力。
我们必须得承认,虽然电子产品出口上我们一直是领先的,但我们每年买芯片花的外汇早就超过了石油成为消耗的第一大户。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进化的必经阶段,也是供应链体系这个现代化的产物,接下去必须经历的大劫。
疫情加速了冲突的爆发,同时也将发展至今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暴露了出来。
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前两年出现的全球芯片短缺,这正是脆弱性的最好体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像是传统纺织这样,一整条供应链能用原料-加工-消费这样简单概括的已经很少了。
大部分都是像芯片这样,每一个供应链环节都能无限套娃的产业,因为这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正是有了供应链条上世界各国的参与、世界各地资源的合理调度,半导体产业才能蓬勃发展这么多年,计算机、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才能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卖到全世界各地。
贸易战与疫情最大的伤害,不是短期的数字增减,而是重挫了这样一个曾经的信任体系。
自疫情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在内的世界多国都喊起了“供应链回归”的口号。
当然,喊口号要能管用,那当年特朗普号召回美建厂的时候,特斯拉的第二个超级工厂就应该继续建在美国,而不是上海。
马斯克当然不傻,靠着长三角地区的供应与国内生产效率,11个月交付的“上海速度”才最终实现。
截止去年,上海超级工厂已经承担了特斯拉全球一半以上的产能。
上海之后,柏林的超级工厂,先不提速度,光因环保、审批等各种问题,就延期了快两年,直到今年三月才正式开工。
这就是我们不用担心因为转移被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短时间之内,还没有其它地方能做到上海这样。
但是疫情的重创,也再次让所有人意识到供应链的护城河是多么难得,我们想要继续巩固优势,要付出的还有更多。
从大航海时代的帆船贸易、到工业时代的铁路运输、再到新时代航运,供应链将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过这么一句话:“反对全球化就是反对地心引力。”
话是说得太满了点,不过,两次世界大战没有、全球经济危机没有、疫情与通胀也自然不会改变这一趋势。
因为利字当头,供应链的做事模式,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的逐利趋势,也是发展未来更复杂高科技的必然要求。
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50 阅读智能仓储企业“智世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2593 阅读这家老牌物流巨头被整合重组,四千多名员工将何去何从?
1998 阅读2024最值钱的物流上市企业是谁?哪些物流企业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99 阅读地缘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应链:转型、挑战与新秩序
1235 阅读物流供应链领域“吸金”不力,但能给投融资事件颁几个奖
1245 阅读16连冠背后,日日顺助力智家工厂物流降本增效
1022 阅读1745亿件,快递业务量增速超预期
966 阅读中远海运回应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966 阅读扎根供应链创新25年,一家“耐力长跑型”企业的破局启示
9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