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不是写行业信息也不是分析物流圈重要事件,只是一篇感想。
中国最早的仓库遗址是公元前5000至7000年前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窖穴库”。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小雅》中的《甫田》就有记载“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意思是“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
而彼时的“仓”和“库”并不完全是同一种东西。储藏粮食之处称为“仓”,储藏兵车之处称为“库”,也就是“粮仓”和“武库”的由来。其后延伸为储粮之处为“仓”,储物之处为“库”。但无论如何,仓库作为储存之所的用途算是明确了下来。
虽然历朝历代始终处在不停更迭中,但是仓库作为储物的首选场所自始至终都没有什么变化。甚至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第一个由国家建设运营的正规仓库——常平仓。其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直到宋朝依然在使用。并且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常平仓已经从一个仓库个体,演变成了当时国营仓库的一个品牌。全国除了边境地区外,各地都根据类似的标准建设了常平仓,可谓是物流地产的先驱。
无论社会如何前进、科技如何发展,乃至政权来到明清、民国、新中国,我们对于仓库的定位和功能使用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产生。
而到了现代,伴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和地产行业的强势崛起,两者之间的强关联日趋加深。仓库作为典型的不动产,因为具备容易规模化、收益可期和需求稳定等特点,已经从一种储物载体蜕变成为了金融载体。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的进入,物流地产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使得仓库已经不再只是作为一个物流产品,而更多的是一种构成金融产品的核心资产而存在了。
也正是由于金融属性的日趋加强,使得仓库平衡在地产和物流之间的天平被打破,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眼中的“鸡肋”——既无法完全否定,又总是尽量回避。而在大多数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可能更多还是倾向于“排斥”的。
政府的这种消极对待,主要来自于这几个方面的考量。
其一是仓库开发商所关注的地区往往都是产业基础扎实、经济环境优良、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这些城市恰恰在土地供给方面非常紧缺,政府手里的指标屈指可数。那么究竟应该把为数不多的土地提供给谁,很多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了。
其二还是要考虑产出问题。无论是政治帐也好,情面牌也罢,归根到底还是要算算数字的。而仓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毋庸置疑是物流企业。对于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来说,它们可以提供的经济产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远远达不到政府要求的。甚至于同等规模和等级下的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前者能够产出的亩均税收可能只有后者的零头。
所以将外资引进、税收产出和投资强度作为主要KPI的地方政府,对于拿土地来开发建设物流仓库这一个“亏本买卖”,肯定是理所当然要拒绝的。
其三不得不说到仓库物流业务本身了。对于大多数从事仓储物流业务的企业而言,在仓库的选择上会将位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个位置,除了包括区位的意思之外,还有就是周边的道路环境。
仓库虽然是一个储存货物的场所,但是其本质是为了通过这个节点的布置,将运输程序更好地进行下去。所以仓库很多时候也意味着大量货车的进出。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在很多物流园区周边看到海量的卡车通行,甚至于很多时候无法立即进入园区而不得不停靠在路边。
这种对于交通严重的影响就是政府排斥仓储物流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多情况下,物流园区并不是单独在一片特定的大区域内,周边经常会同时存在制造业、研发公司等政府手心里的“香饽饽”。所以这种影响不单单是道路通行上的,更可能会遭到这些公司对于环境的反感。政府可不愿为了物流的“芝麻”而丢了这些“西瓜”。
但是,对于仓库的建设应该一味否定吗?
仓库的诞生,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存放货物,从而出现了现在的库存概念。库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运营负担,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库存来自于产品的批量生产,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只有批量生产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所以企业关注的更多是生产成本节省下的空间和增加的仓库成本之间的差额。
其次是作为供应商的响应速度。这一点在入厂物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毕竟产线一停也是需要“黄金万两”的。虽然JIT在很多场合被屡屡提及,也在很多产业中被推崇备至,但是真正将JIT大规模使用的企业又覆盖了多少范围呢?并且很多情况下,所谓的“零库存”模式,更多的是甲方(或者产业链条中的强势方)为自己考虑的,是将自己的库存转嫁到了供应商(或者说弱势方)那一方。
虽然随着各种智能化设施的诞生和推广,以及运营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完全零库存模式的生产方式在一些产业中是可以通过精密计算和上下协同得以实现的。但是当前的供应链中还不能缺少“人”的存在,而有“人”就不得不考虑其“心理因素”了。作为一个打工人,会有多少供应链经理、物流经理敢冒停产的风险而采用“零库存”呢?
而如果站在广大消费者的层面,甚至说是所有民众的角度,仓库则不仅仅只是一个存放东西的建筑物了。一个城市中,仓库的数量多寡、分布均衡和运营科学,很多时候决定了这个城市中民生需求的保障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可以合理。这一点,相信很多年初在上海生活过的朋友不会否认。
并且和商业库存类似的,仓库的存储功能同时也是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支撑点。在隋朝时就有朝廷设立所谓的“义仓”,其所备的粮食除了用于救灾之外,也同时起到了丰年储粮,灾年放粮,从而衡平利市,维持物价的功效。在现代社会,很多用于存放日常消费品的仓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也是起到了类似的功能吗?合理的储备决定了社会生活消费品的供需是否处在平衡点上,而不至于因为存货过多导致商品贬值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因为存货过少而导致物价飞涨,甚至如同回到“凭票购物”的年代。而能够维持这种微妙平衡的,除了精确的计算之外,也少不了仓库功能的帮助。
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其管理难度已经远超预期,并且每个城市的特点皆有不同,所以也很难将其他成功经验简单套用过来。仅以日常生活消费的蔬菜瓜果、油盐酱醋、柴米酒面来说,每一样都可以轻松入手的东西,其背后却24小时不停地运行着一套完整的供应体系。是的,很多时候供应链不单单只存在于那些产业上下游中,在每个人的身边都时时刻刻有一条复杂的供应链在维持着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如果说物流是串联起这个链条的根根丝线,那么仓库就是每根丝线相互缠绕的结点。
的确,物流的本质是货物的流动,是促使所有产品都能够尽快交付到需求者手中的一种服务形式。但是就如同桥梁建设一般,跨度越大,承载车流越多,就越是需要更坚实的桥墩作为支撑。而仓库就是维持、加速物流流动的支点。无论是对于制造企业还是个人消费者,一旦失去了这个支点,那么不管是多么先进的物流体系甚至是供应链体系,都会杂乱不堪,变成一地鸡毛。
但是,对于仓库开发也不能完全不加以约束,一味的“大干特干”只会使缺少顶层规划的蓝海产业迅速转变为红海。遍地仓库要货绝不是任何一个物流地产从业人员愿意看到的情形。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相信这句话的陈述对象不只是仓库的开发商们,也同时也应该是各地政府,以及所有的资本。而大家都懂,只是没有人愿意率先妥协而已。
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36 阅读智能仓储企业“智世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2579 阅读这家老牌物流巨头被整合重组,四千多名员工将何去何从?
1977 阅读2024最值钱的物流上市企业是谁?哪些物流企业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92 阅读地缘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应链:转型、挑战与新秩序
1235 阅读物流供应链领域“吸金”不力,但能给投融资事件颁几个奖
1231 阅读16连冠背后,日日顺助力智家工厂物流降本增效
1022 阅读中远海运回应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945 阅读1745亿件,快递业务量增速超预期
924 阅读扎根供应链创新25年,一家“耐力长跑型”企业的破局启示
87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