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渠道进化的方向是无限接近C(F→B→b→C)。
2、中国渠道进化已完成F2B(渠道下沉)、B2b(深度分销),只剩b2C(bC一体化)一个环节。这是一个完成触达B、b直至C的进化过程。
3、大批发时代,B不超过百家;渠道下沉,B达千家不超过万家;深度分销时代,b达百万家;bC一体时代,C达亿级。
4、渠道每进化一次,触达对象增加百倍或千倍。深度分销流行20年,主要是从b到C的管理难度太大。
5、一种营销模式的流行需要四大条件:一是专家理论论述;二是媒体传播;三是落地模式定型;四是标杆案例示范。
6、bC一体化大流行,时机正在成熟。
深度分销是独特的中国式渠道模式,从2003年提出,一直流行到现在,何以流行20年?
我们梳理一下中国渠道变迁逻辑。
1、1998年之前,大批发模式。央视做广告,然后在批发市场大辐射。每个省有一个或多个批发集散地,大商都在批发市场。
2、1998年,渠道下沉。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渠道开始变革。主要是经销商(B端)下沉,从“省代”(省B)到“市代”(市B)到“县代”(县B),至2003年稳定在“县代”。可见,这个阶段渠道的变化是经销商(B端)的变迁。这个过程曾经被称作“砍大户”或“经销商小型化”。
3、2003年,深度分销。深度分销,就是厂家的渠道力从B端延伸到b端(零售商,终端)。这个阶段延续了20年。早期是从“坐商”到“行商”,后期是从“车销”到“访销”。
渠道的下一阶段的主流模式是什么?我们看看全渠道模型:
厂家(F)→经销商(B)→零售商(b)→用户(C)。
渠道下沉,解决了F2B的问题,触达B端。
深度分销,解决了B2b的问题,触达b端。
渠道的起点是F(厂家),逐步延伸到B(经销商),然后延伸到b(零售商)。那么,渠道变迁的下一站在哪里?
从全渠道F2B2b2C看,下一站就是b2C,触达C端。即厂家的渠道控制力延伸到C端。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只要时机到了就一定会发生。
渠道已经完成了F2B到B2b,剩下最后一环就是b2C。b2C一定会到来,只是时机问题。
渠道的变迁,过去称为渠道扁平化。
渠道扁平化有一个假象:似乎渠道环节越来越少。
但我们分析快消品行业龙头企业发现一个规律:无论怎么渠道扁平化,厂家的渠道管理层级+经销商渠道层级=常数6。
中国内地有14亿消费者,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38773个乡行政区。要形成全市场覆盖,总共需要6级管理层级。
道理不复杂,渠道每一次扁平化,就需要厂家增加一个内部管理层次,弥补渠道下移所增加的管理难度。
快消品头部企业营销队伍已达万人,按传统逻辑全面触达C,十万是起点。这很难。
如果一个县为一个经销单元,那么,需要约3000经销商(B),覆盖约600多万家零售终端。如果把餐饮终端计算在内,需要覆盖近千万家终端。
按渠道量级计算:一家厂家→千家经销商→百万终端→十亿用户。
无疑,渠道下沉,覆盖千家经销商,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所以,渠道正常的过程,从“省代”到“市代”花了2年时间,从“市代”到“县代”花了3年时间。5年时间完成了F2B的定型。
“深度分销”相比“渠道下沉”则复杂得多,从千级经销商到百万级终端店,这是极其复杂的。消化这个过程,花费了约10年时间。
深度分销定型只花费了10年时间,但何以深度分销流行了20年呢?
原因在于厂家渠道控制力从b延伸到C,不是增加了1个量级(增加一个量级就是增加10倍),而是增加了3个量级。从百万量级跨越千万、亿,直达十亿量级。
3个量级是多大?1000倍。
从管理上讲,这是非常困难的。厂家触达14亿用户,这是不可想象的。
深度分销流行20年,主要在于触达C的难度和管理复杂度太大,并非因为深度分销多么完美。
深度分销流行这么多年,为什么现在又开始向C端延伸了呢?
首先,这是因为互联网和社群的出现。如果是人的一对一触达,触达14亿用户根本不可能,但互联网是完全有可能的。目前的全国性平台,注册用户基本上都是10亿左右。
其次是bC一体概念的提出。渠道数字化最大的弯路是新零售和私域。新零售和私域的的逻辑是F2C,这意味着B和b不存在了,变成了纯线上。没有B和b,意味着线下渠道消失,这不仅不符合用户的购买场景,而且厂家直过C根本无法管理。
bC一体化是一个折中的触达C端的渠道逻辑。既通过b端完成了对C端的触达,又通过激活b端充分发挥了b端的价值,而不是完全依赖F端和B端。
可以说,因为bC一体化秉持线上线下一体,流量分润的原则,既利用了传统线下的优势,又利用了互联网和社群的优势。
bC一体化的绝妙之处在于:一脚在b,一脚在C,但重心在b。
只有触达C端,连接C端,才能完成渠道最后一环。
只有重心在b端,流量分润,线上线下一体,才能确保C端的激活、运营不会产生管理困扰。即无法服务十亿级用户。
前面讲过,从触达b到触达C相差3个量级。但在bC一体化过程中引入了一个中间变量——场景——人、货、场均为触点,于是就变成了百万终端、千万触点、亿级用户。于是,没有去中间化(B和b)的数字化逻辑形成了。
深度分销的提出者是包政老师和施炜。这两位老师的主攻方向并非营销,但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对营销有极大影响一样。这是一样待破解的谜。
包政老师的弟子程绍珊老师是比较早在《销售与市场》撰写推广深度分销的专家,当时连载数篇,影响较大。
魏庆老师是营销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培训师,他提出的深度分销“八步法”影响力很大。
我和金焕民老师当时在《销售与市场》主持封面专题,在2003年至2005年主持了系列专题,比如“核心销售日”,“三轮回单”的话题,完成了深度分销的战术化落地措施。
当然,这些只是专业老师的贡献。可口可乐和康师傅的深度分销实践,产生的示范效应才是关键。这两家企业都是营销界的“黄埔军校”,其成功的模式随着人员溢出扩散到各行业。
无论以什么语言来夸大深度分销的价值都不为过。中国各行业的集中化,有赖于深度分销。
中国营销有两大驱动力,一是品牌驱动力,二是渠道驱动力。
品牌驱动需要资金投入和创意,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
渠道驱动涉及百万终端,需要强大的管理力。
几百上千家经销商的管理相对容易,对百万的管理是企业极大的考验。大多数企业在深度分销这一环节败下阵来。
快消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无一不是深度分销的标杆企业,也是渠道管理极其强悍的企业。
我曾经说过,品牌强,渠道弱,品牌也越来越弱;品牌弱,渠道强,品牌会越来越强。当然,品牌与渠道双强驱动的渠道,是当然的行业龙头。
一些曾经被认为不适合深度分销的行业,引入深度的人才后,也诞生了不少行业龙头,如安井、公牛、晨光和得力等。
从深度分销的流行看,专家论述,媒体传播和标杆示范是不可或缺的三大条件。
bC一体化的流行,同样需要上述条件。
首先,bC一体化已经形成了专家论述。bC一体化已经形成了一批新营销专家,出版了专著《新营销3.0:bC一体数字化转型》,在公众号发表大量文章。不过,bC一体数字化偏向数字化,现在缺乏线下bC一体化的专家论述。我们最近在公司的培训内容已经比较完整,但没有集结出版。
其次,看媒体传播。公众号《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公众号《新经销》、《销售与市场》,这是主要的传播媒体。
其实,还有一类企业也起到了传播作用,就是渠道数字化系统软件企业。因为系统设计中隐含着bC一体化的逻辑,推广系统过程自然完成了bC一体化传播推广。比如米多、云徒、勤策等。
第三,bC一体化落地模式。近几年,新营销专家群一直在探索bC一体化落地模式,形成了系统操作技巧。已经完成了从概念论述到模式培训。近几年也辅导了一批企业实践,效果很好。
在落地模式探索中,我们意识到:没有bC一体化转型,只有bC一体数字化孪生。
首先要完成线下bC一体化模式,然后顺带完成bC一体数字化。两者之间是孪生兄弟。
深度分销是B2b,不可能在线下做的是B2b,得到的却是线上b2C。2b的妈生不出2C的崽。
第四,标杆企业。2022年之前,已经有一批企业通过bC一体化成为新锐标杆,但还没有可口可乐和康师傅那样的影响。近期,有一批重量级的标杆已经涌现。只是没有征得品牌商同意,不适合对外传播。
2023年春节后,明显感觉bC一体化的氛围非常浓。甚至有企业说“渠道数字化只剩bC一体化一条路”。
bC一体化的大流行指日可待!
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566 阅读智能仓储企业“智世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2523 阅读这家老牌物流巨头被整合重组,四千多名员工将何去何从?
1928 阅读2024最值钱的物流上市企业是谁?哪些物流企业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366 阅读地缘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应链:转型、挑战与新秩序
1172 阅读物流供应链领域“吸金”不力,但能给投融资事件颁几个奖
1126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1001 阅读仿生学:蜂巢带给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983 阅读16连冠背后,日日顺助力智家工厂物流降本增效
1001 阅读中远海运回应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931 阅读